央行已摸准了市场的命门,你却还以为捏着她的七寸?——债券市场与央行的博弈将走向何方?
重磅课程
【F0048】跨境资本项目外汇交易培训及案例研讨会【11.19-20|上海】
【F0044】并购基金、资本市场投融交易结构实战案例分析【11.26-27|北京】
【F0049】私募基金投资运作、创新及银行合作机会【11.26-27|北京】
点击上面蓝色标题,可以获取详细课程信息哦
更多活动咨询刘老师电话&微信:13585803262;
来源:微信公众号“情绪与交易”,作者“交易员春申君”。
自8月24日央行重启14天逆回购货币政策开始去杠杆已经过去两月有余。市场越来越多的人经历了从一开始不相信央行要去债市杠杆,到相信而不接受,到从心里开始接受,最终多头、空头期待的大行情都没有到来。站在现在这个时点有人很惊恐,有人很彷徨,仿佛手里失去了些什么但却又说不上来。原来通过这两个半月的时间,央行已经在这场博弈中转被动为主动,她似已发现市场的软肋已不怕市场的倒逼。那么这场博弈将走向何方?春申君不负责任的推演一下,各位自取所需。
这个博弈双方的立场是,央行为了金融稳定性和汇率需要去杠杆,市场认为可以用资金和利率崩盘倒逼央行不敢去杠杆。如果市场在两个月前都从心里接受要去杠杆这个事实;如果市场现在依然我行我素胆大无畏;那么央行都难以获得现在的主动。而现在呢?队伍散了,人心散了,市场的七寸已被擒拿。
现在的市场:IRS和现券这张图能概括
支付IRS固定端,收取债券固定收益,你就得到了一个最简单的套利组合。债券收益高的时候,你收取债券端有利,IRS利率高时,你收取IRS固定端有利。这便是套利带来的货币和债券市场的均衡机制。
而现在的5Y国债减去5Y IRS,近-50bp,和2013年差不多。这个图说明的意思是,市场对资金成本的预期和现券利率存在较大的背离。也反应了现在市场的困境:一方面越来越从心底接受去杠杆这件事,另一方面视债券如珍宝舍不得抛售债券。这和当前配置力量是债券的主力不无关系,现在的配置和理财一是高度竞争,二是量大需求大,能抗的住短期甚至中期的成本倒挂。但对于债券这种套息交易的资产,高资金成本维持得越久,越扛不住。只有成本倒挂持续相当长一段时间,才会动摇配置力量的仓位。可以说现在紧的还不够久,或者说IRS对资金成本的预期还没有被现券市场接受。
要么IRS下,要么债券上,你站哪边?
现在的形势:央行拿住了市场的七寸
春申君曾经在两个半月前去杠杆开始之前写过《为什么资产越来越荒》一文,关注公众号回复25可见,其中提到,当前市场在博弈时掐准央行的命门是“央行不敢紧”,所以市场敢于加杠杆,造成资产越来越荒。现在看来,经过央行几次试探性反击,市场几番犹豫之后,央行似乎变得已经敢于让资金面波动,上到3以上,连续紧半个月都并非不可忍受。最关键的是,央行在博弈中,逐步看到了市场的怂点。
隔夜质押式回购占比可能是央行观测杠杆率和套利资金的红线
市场的这个怂点是:“因你贪婪的本性,只要我不让你绝望,杠杆就降不到多快,也就不会出现钱荒时大抛售那种利率飙升,那我便没有什么可害怕的了”。在这个利润极薄的市场,一群饥饿的逐利者,只要释放一些小的利益,就会有人铤而走险。只要央行不让市场绝望,这个市场就会自发修复情绪。时间是最好的去杠杆利器,耗着吧。
所以,我们看到即便最近的政策中,央行不断抬高市场的资金成本,说的直白点效果等同于加息,但经过这两个月的胡萝卜加大棒轮流伺候,依旧有源源不断的买盘进入市场,“妈妈再爱我一次”的信仰依然不死。一路上有犹豫者,有彷徨者,有不安者,但只要央行释放点利好,比如加量投放逆回购、比如多放点MLF,资金松一点就会有买盘。
回购量掉头向下,去杠杆进行时
依稀觉得目前央行控制住了局面,我们看到,每周的货币市场成交量在下降,市场确实在去杠杆,所以现在这个状态央行其实很舒服。
既然央行的策略是大棒为主适当给点胡萝卜,那么市场是不是可以抓住这个策略拼命买或者拼命卖呢?好像不行,如果走回老路继续加杠杆套利倒逼,必将引发新的去杠杆政策,资金价格高企与资产收益倒挂,套利的基本条件便消失了,理性的投资者会撤退。如果拼命卖快速去杠杆,去惊吓央行呢?央行给点好处,可能市场就会出现叛徒,开始捡漏。当然,这一切都是在假设基本面和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,理性市场的选择。究其原因,资金恢复市场化的波动之后,市场自我调节机制会重新找到均衡。
因此对于货币政策,个人认为会偏紧。具体方法是:MLF将替代降准补充迫不得已的外汇占款缺口,从而避免降准的货币乘数效应和预期效应对货币的放大。OMO变成重要的信号传递器,如果去杠杆效果不理想,重启正回购来收短放长也并非不可能。
博弈的过程中,资金价格开始随政策波动幅度变大,债券价格由交易力量取代配置力量推动,并重新跟随基本面。对于资金价格,我们可能依然会看到低价和极宽松的资金面,我们也一定会看到很紧的很贵的央妈不出手的资金面,而且这种紧不再是一天两天,可以是一个月两个月甚至更长时间,总体紧多松少。(嗯,没错,瘫了一年的IRS终于要有点搞头了)。对于债券,重归经济预期,特别是对于中期经济的预期。对于基本面,简单谈一下,平坦且较低水平的利率曲线对经济带来的刺激作用显著提升。社融和贷款的增加,克强指数的回升、工业利润的增长都是这种正反馈的结果。现在主流看法依旧是看房地产,但基建可能是另一个接力项目,需求端续着命,供给端加速赶上,最差的时点可能已经过去。
最终去杠杆的结局,是在一个中性偏紧的货币环境中,债券配置结构趋向均匀:也就是,杠杆高的机构卖掉债,依然欠配的机构买进来。在这个过程中,套利空间被压缩收益变低,债券市场成本来源的结构也变均衡:也就是,央行给的钱越来越贵,理财成本越来越低。从债券市场长远发展来看,这未尝不是一件好事。应该感谢央妈给咱们职业生涯续命。
那么另外一个市场自认为抓住的央行的命门:去杠杆偏紧的环境会提升社会融资成本吗?不一定会
短期看,确实会,因为资产不会快速收缩,资金面供需会出麻烦,融资价格会上去。但中期看,去杠杆反而有利于降低融资成本。在利率市场化的当下,我们越来越需要把理财成本视作社会融资成本的基准了,或者叫做银行筹资成本。去杠杆的过程:理财减速,存款搬家减速。资金需求方的理财在回吐资金,资金供给方的存款在补充资金,降杠杆得以实现。理财收益率降低,存款减速降低,社会融资综合成本的基准降低,市场对央行便宜资金的需求也不再像以前那么大,以前都是靠央行给便宜资金降融资成本,现在市场本身就能给便宜钱。因此从这种意义上讲,将理财纳入广义信贷这个传闻或者摸底,大概率会实施下去,因为这件事无论从金融市场稳定还是降低实际利率的角度,都是值得做的。
理财收利率太高,银行筹资成本高过社会融资成本
所以,央行并不会停下去杠杆的脚步。至少我们担忧的去杠杆抬升成本是央行不能承受之重,这个理由好像站不住脚,特别在是稳增长已不再急迫的当下。现在相对稳定而缓慢的去杠杆过程,正是她希望看到的。
值得探讨的问题是:那么做什么资产?
在低利率去杠杆的背景下我们做什么资产?大家都是各个领域的专家,我谈一点个人简单的理解。欢迎留言探讨。
债券市场最大的吸引力莫过于稳定而低风险的收益。理财利率下行速度落后于社会平均收益下行之后,理财的性价比越发凸显,导致债券市场一直吸引着源源不断的资金,牛了两年多。
我们可以看到,15年股市好、16年楼市好,资金算是被动的从债市抽走。现在,央行去杠杆,压低理财收益,我们或许会看到资金主动从债市撤离。资金若要追逐高收益,要不放杠杆,要不就抬风险偏好。债市里这种又避着险,又拿着好收益的好日子是没了,至少央行不再当冤大头了。资金开始追逐风险资产:权益、实物、楼市、低信用、长久期。低信用和长久期在债市里已经追逐过了,再低的信用利差、再平的曲线不是不可能,空间不大。楼市去年底今年初火了一轮,现在各种资金入口被政策堵上了。实物方面,黑色双焦火了一年,近些日子蒜你狠都要抬头了。下一个能容纳资金的去处,用排除法大概率还是权益市场。
三大永涨之谜:中国的楼市、日本的债市、美国的股市
但有人说了,宽松预期的消失或者说中性偏紧的预期对权益市场不是利空吗?还真不一定。我们可以从美国一边加息一边股市长牛中找到反例。这一切的根源,还是在于持续太久的低利率,低利率持续的越久,融资成本越低,风险溢价越低,资产价格越高(低利率的坏处在《川普才是全球流动性的拐点》一文中有阐述关注公众号可阅读)。中国企业发债买理财,美国企业发债回购股票。但我们从安邦、姚振华、许家印身上可以看到这种手段,用高负债去股市里做庄家。胆大者已经开始行动。
当然,现在的股市需要看GJD的脸色。大盘之所以屡次上冲3100点乏力,和GJD的打压和出货不无关系,市场无奈进入存量博弈,游资横行割韭菜。但技术面上不断抬高的底部和不断收敛的波动,A股走势看起来确是不服这种打压。从经济周期、利率环境、资产关联、资金需求等等角度审视一圈,如果GJD放一条出路的话,股市还是很有希望的。
(全文完)
------正文结束------
更多相关系统性问答和整个资管行业政策关键点梳理,可以参考笔者及法询金融团队整理的报告《第三版资管监管问答360》,更新至10月中旬。预定联系助理手机&微信:15001717574